图片
网站标志
图片
 
文章正文
日本选举制度改革前后派阀功能比较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16-07-01 14:48:05    文字:【】【】【

  曰本选举》度改革前后派阀功能比较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郑东丽中国民航学院社科系王庆西内容提要:派阀是日本自民党内的重要政治组织,曾在议员选举、内阁乃至党内职位分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功能。1994年日本将众议院议员选举由中选区制改成小选区比例代表区并立制以后,派阀在议员选举时的侯选人等功能有所减弱,但职位分配功能却继续存在且呈加强趋势。自民党的派阀受文化和制度双重因素的影响,它在选举制度改革后及时调整了功能,继续在曰本政党政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派阀是深深根植于日本特定的社会文化与政治土壤中的的政治组织。日本的社会学家中根千枝从文化的角度指出派阀是日本社会母体上萌发的枝芽。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说过,在日本“只要有三个人就能形成派阀”。战后自民党内部的派阀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既离不开日本固有的文化背景,更与曰本的选举制度密不可分。派阀作为一个动态的政治组织,它的功能随着选举制度的改变而改变。本文主要通过派阀功能在1994年选举制度改革前后的变化,来展示派阀的生命的顽强性及其对周围环境的调适能力,它并没有像一些政治家所期待的那样随着选举制度的变化而寿终正寝。

  日本选举制度改革前后浪阀功能比较中选举区制下的派阀功能1947年3月,日本国会通过了《众议院议员选举法修正案》,开始实行中选举区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17个选区,共选举产生466名众议院议员,每个选区产生3―5名议员,实行无记名单记投票制,按取得有效票数多少次序决定当选者。由于每一个选区选出3―5名议员,自民党为了保证在议会中获得稳定多数,必须保证每一个选区有两名候选人当选。这样,来自于同一政党的候选人为了当选仅仅依赖于政党是不能取得竞选胜利的,他们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派阀,建立个人后援会等等。公认的规则是如果一个选区有两名自民党候选人,两人一定要来自不同的派阀,这样不可避免地使派阀处于一种激烈的竞争状态之中。派阀虽是自民党内的非正式政治组织,实际上它已经高度组织化了,它们都有团体的名称、公开的办公场所及后援会团体,定期召开会议,有明确的利益取向。派阀活动的终目标是取得执政权,因此在中选举区制下派阀围绕选举和职位分配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日本学者渡边恒雄认为派阀具有三个主要功能:(1)在选举中支持其成员赢得政党提名以及支持其竞选;(2)筹集政治资金;(3)内阁重组分配职位时作为集体参加竞争,在筹集政治资金功能方面,1975年政治资金规正法修改以后,原来流向各个派阀的资金一度转向政党,但20世纪80年代的一系列政治丑闻的出现,证明派阀的集资功能并未像预期的那样大幅度减少。1994年选举制度改革后派阀的集资功能进一步衰退,但没有确切的数据来表明下降的程度。本文重点论述派阀的选举功能和职位分配功能。

  g本学刊自民党的选举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就是派阀的选举。首先,在参加选举时自民党的候选人必须首先隶属于一定的派阀,这样才算是迈出取得政党批准的步。“加人某一派阀是选举的低条件”。另一方面,没有派阀归属的议员几乎是不可能当选的。1990年2月的众议院议员选举中,自民党总共有286人当选,以无派阀的名义当选的仅为16人,其中有8人如原健三郎等都曾隶属于田中、中曾根、福田这样的大派阀。其余的8人也都以某种形式与自民党的派阀有关,纯粹无派阀的议员是不存在的。

  其次,候选人必须在派阀的支持下才能获得自民党的批准。

  在中选举区制下,每一个选区有3―5个席位,同属于自民党的不同派阀间的候选人之间也要激烈竞争。每一个派阀都希望本派的成员能够在选区获得政党提名,所以他们都努力推出自己的候选人,同时希望对方派阀的候选人能够退却,这种情况容易导致某一选区各派提出的候选人过多,超出本选区所能容纳的程度。过多提名的直接后果之一是造成选票分散,使得自民党在本选区全军覆没。为了解决提名过多的问题,1957年自民党制定了一系列的候选人资格授予标准:(1)政党将限制被批准的候选人的数额到可选举的限度K2)政党不允许半批准状态,决不允许批准超越选区限额的候选人;(3)现职议员在批准中优先于挑战者;(4)不批准有犯罪记录的人,除非在审判中证明自己无罪;(5)自民党总部在批准时可地方组织的意见。这一标准对各派的约束力是有限的,违反选举规则的事情常有发生。

  一Sfe来说,总裁或自民党干事长所在的派阀及其他主流派阀可以用制度上的优势在批准过程中得到好处。他们既可以保护自己的现职议员,又可以使新人加人本派作为党批准的候选人曰本选举制度改革前后浪阀功能比较参加竞选。

  在争取党的提名上,派阀间经常展开激烈的竞争。提名一般遵循“现职优先”的原则。1990年2月的总选举中,获得提名的大部分是现职人员,但也不完全是这样。例如,在20世纪70年代的总选举中,三木派在德岛地区的现职议员久健米次郎,在与田中派的新人后藤田正晴的争夺中失败。提名的另一基本原则是:同一派阀不在同一选区拥立两名本派的候选人,主要是因为支持一名候选人会得罪另一名候选人,从而使派阀处于一种为难的境地。获得政党提名是取得终选举胜利的保证。“加入派阀后,关键的是取得批准,这对自民党的候选人来说,更是生死攸关的事情。”然而,有的候选人虽然未能获得政党提名,但因为有派阀支持,在总选举中也能取得成功。1990年2月,在新二区的候选人批准问题上,宫泽派拥立岩村卯一郎,安倍派拥立现职的佐藤隆,旧中曾根派是稻叶大和,竹下派是白泽三郎,除了岩村之外,其他三人都获得政党批准,但选举结果是未获得政党批准的岩村和佐藤当选,岩村的成功自然离不开宫泽派的支持。

  第三,派阀在激烈的选举运动中积极支持获得批准的本派候选人。有人定义派阀是一个“攫取政治权力”的集团,通过选举来获得包括阁僚职位等的大利益,作为派首的重要任务是带领全体派阀成员权力宝座。为达此目的,关键是扩大派阀规模,因此,每逢选举,派阀就会调动其全部的人才、资金为其候选人呐喊助威。派阀成立选举机构,甚至抽调属于本派的参议院议员作为秘书日夜奋战。同时,派出阁僚、政治评论家和实力人物进行演说,向候选人提供政治资金确保其竞选活动的成功。派阀还利用它与各种团体的关系拉选票,大藏省、邮政省、建设省出身的议员可以利用其在各自领域的势力进行游说,大派阀在动员中处于更为有利的位置。

  (二)派阀的职位分配功能派阀的职位分配功能主要体现在总选举以后组建内阁时。

  激烈的选举战后,派阀为关心的便是党和内阁职务的分配。作为派阀联合体的自民党,它的人事“以派阀为单位”进行分配,不隶属于某一派阀,要想谋取党和政府的主要职位非常困难,因为党和政府职位的竞争中,获得派阀的是必不可少的。而派阀存在的意义,具体地说派阀存在的意义,即派首控制议员、发挥作用的依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人事权。如果派阀成员不能从派首那里获得职位的,他便可能离开该派阀。

  自民党内的一些重要的职务包括:自民党干事长、总务会长、政务调会长、众议院和参议院的议长和副议长、众议院和参议院的常务委员会委员长等。政府内的重要职务有:外相、大藏相、农林相、通产相以及其他阁僚、各省厅的政务次官等。自民党组阁时,首先从确定党的“三役”即自民党的干事长、总务会长、政务调查会长开始,而后在内阁官邸组成组阁本部,确定官房长官和其他阁僚人选。这时派阀异常活跃,忙于为本派争取更多更有权力的职位。无论是党三役还是内阁阁僚,首相在确定人选时多奉行“派阀均衡”的原则,这一原则历经多届内阁成为固定不变的法则。自民党的派阀均衡原则源于党三役的人事。池田、佐藤时代执行“三派三役”原则*,即干事长、总务会长、政调会长分别由三大派阀分摊。除了三木、福田两届内阁之外,自民党干事长基本上都由首相的心腹来承担,这是自民党内的共识,因为自民党干事长掌握着党的金库,地位举足轻重。

  茂政权在内阁和党的职位分配上独断专行以外,从石桥内阁开日本选举制度改革前后浪阀功能比较始,开始采纳各派的意见成立“派阀均衡”内阁。均衡一般指的是根据各个派阀的力量,在阁僚的分配上取得数量平衡。伊藤昌哉对内阁改组的诀窍进行了说明:“我的改造方案不用说是以派阀均衡作为前提,测定各派阀的力量,与之对应,在各派中分配阁僚数量。”在阁僚的分配上,一般总裁、干事长所在的派阀得到的份额比较大,主流派以及规模实力雄厚的派阀也往往占优势。

  这不仅体现在数量上,在质量上也是如此,权力大的职位往往被他们占去,如建设、邮政、农水、运输大臣等。但是非主流派或小派阀的利益也会得到一定维护,也会得到一些比较重要的职务。

  1978年12月7日大平正芳次当选自民党总裁后,在职位分配上很好地运用了“派阀均衡”的原则,大平派、田中派、福田派的阁僚各有4名,中曾根派为3名,三木派为2名,旧水田派1名,其他派2名。“要是不顾派阀的存在而进行人事安排,那简直是不可想像的。”因为每一个派阀都不可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单独经营整个政党的事情,自民党总裁的责任在于搞好派阀间的联合。得到各派的支持,所以在分配职务时要兼顾“派阀均衡”的原则。

  自民党的人事安排除了奉行“派阀均衡”原则以外,还有“年功序列”原则,即以国会议员的当选次数为基准,当选两、三次可以作政务次官,四、五次可以做常任委员长,六、七次可以登上大臣的宝座。派阀在进行人事时除了考虑当选次数以外,还要考虑议员进入该派阀的时间长短以及对本派的贡献。“派阀均衡”与“年功序列”原则使得派阀在职位分配时不可能为所欲为,只能在这个范围内进行选择,派阀活动的空间缩小。

  小选举区制下的派阀功能1994年11月,日本国会通过了《众议院议员选区划分法案》和《公职选举法修正案》,改革了众议院议员选举制度:将中选举区制度改为小选举区比例代表区并立制;众议院议员的名额由511名减为500名,300名来自小选举区,200名来自比例代表选举区;将全国划分为300个小选举区,11个比例代表区;投票方式由单记制改为记号式两票制,一票投给小选举区的某一候选人,另一票投给比例代表区的某一政党。进行选举制度改革的目的之一在于,帮助自民党度过中选举区制度下因派阀对抗而导致的金权腐败政治给自民党带来的生存危机。那么,选举制度改革对派阀产生了多大的冲击,下面通过派阀功能的变化来揭7K.(一)派阀选举功能的变化派阀选举功能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派阀的提名功能上。“在政党提名候选人的过程中,引人注目的变化是派阀失去对选举资源的控制。”*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认为:“没有中选举区制派阀就会消失;如果选举制度改变,那么派阀的政治补充功能也会改变。”功能变化的表现之一是:派阀之间由斗争转向联合。

  新的选举法规定,在小选举区,每一个选区只能选举一名议员,自民党的主要目标是在每一选区确保一名当选,原来中选举区制下的不同派阀间的激烈争斗消失了,派阀之间不得不进行合作。于是,新制度下的提名过程中“带有地方层次的跨派阀联合的特征”。一旦自民党各派共同确定一名候选人后,各派在选举中会加强合作,共同支持这名候选人。尽管他们曾经相互厮杀过,但是这时却表现出一种“友善和共同目标”。其他学者也指出:“引人小选区制后,同一选区的同一政党成员之间的激烈竞争减少。”*功能变化表现之二:派阀很少介人提名。选举制度改革后,派阀介人提名的现象似乎一下子销声匿迹了。据英国学者考克日本选举制度改革前后派阀功能比较斯等人的追踪报道,没有发现派阀在有几个候选人渴望政党提名的地区推举本派成员的倾向。即使存在着介入的情况,他们也从政治斗争的前台转到了幕后。派阀在提名中变成了一条“不叫的狗”8,因此根据对大选中派阀的活动追踪的结果证明“派阀卷人提名过程现在已经微不足道了”。

  功能变化表现之三:候选人不再标榜自己的派阀归属。由于派阀已不在选举中起重大作用,派首与其成员的恩惠庇护关系变得更加脆弱。随着自民党在1993年失去一党独大的地位,派阀对其成员允诺的“政治分肥”化为泡影,成员对派阀忠诚的前提即派阀必须为其成员带来好处已不复存在,因此,派阀成员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无限忠诚于派首和派阀,派阀也失去了对其成员的约束力,许多人纷纷退出原派阀另立山头或加入其他派阀。

  许多候选人对派阀的归属感淡化,他们开始以独立候选人的身份参加竞选。虽然不敢断言这些候选人没有派阀归属,但至少在参加选举时,他们所属的派阀地位还不为众人所知。据考克斯等人的数据统计,1996年新选举制度下的次选举中,有136位候选人的派属不确定,而在此以前的历次选举中是从未有过这种现象的。现任自民党总裁小泉纯一郎在2000年的选举中以独立候选人的身份参加竞选获得成功,他的成功不仅仅依靠个人的魅力、能力,更多地依靠政策的吸引力和民众的支持。从这一点讲,选举制度的改革达到了它的一个既定目标,即使选举由功能变化表现之四:提名不再按照派阀的比例进行,不再奉行所谓的派阀均衡原则。在1996年的选举中,小渊派在自民党议员中只占21.4,在新提名的候选人中却占了40,相反,原宫泽派比小渊派多一人,却只增加了4个候选人。

  综上所述,派阀的选举功能特别是提名功能已大为下降,派阀不再是候选人可以仰仗的选举机器,通过派阀之间的讨价还价操纵选举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一个有说服力的例证便是:1995年,河野洋平为了连任自民党总裁,采用传统的合纵连横方法联合各派资深议员,允诺选举成功后给予他们职位以获得支持,结果却被与之对垒的得到从各派脱离出来的年轻议员支持的桥本龙太郎击败。

  职位分配功能继续存在且有加强的趋势。选举制度改革后,派阀的选举功能虽然有所下降,职位分配功能却继续存在和加强。“如果说派阀继续控制自民党内的资源,那可能就是职位”。在中选举区制下,党和政府职位的分配的非常重要的两个原则是派阀均衡和年功序列原则。有派阀归属的候选人由于得到了派阀的支持而顺利当选,在新选举区制下这一原则仍然没有改变。一些自民党议员承认“尽管选举制度改变了,这一领域却未被触及”。“派阀是自民党成员分配职位的组织”,它起到将政治家个人的职业动机与政党人有效统治的需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作用。自民党议员想要得到职位提升,他就必须祈求派阀的帮助。一位议员这样说:“我们需要加入派阀以得到我们想要的职位。”1996年桥本政府的职位分配“基本上按照佐藤政府以来的实践经验进行”。党内的四个职位总裁、干事长、总务会长、政调会长,基本上仍由四大派阀各得一个。对于那些没有派阀归属的人来说,即使他们得到了党和政府内的职务,也只是一些无关紧要的位置。没有派阀归属在职位分配上的劣势主要是:(1)缺乏派阀的支持;(2)党在分配职位时优先考虑各派的人。

  由于各派都在密切关注着政府和党内的职务,稍有不均或不遂哪个派阀的心意,派阀之间便纷争鹊起,造成派阀分裂,如原三冢派分裂成森喜朗派和龟井静香派。所以,选举制度改革后日本选举制度改革前后派阀功能比较的派阀起到了“职位分配的压力集团的作用”,而且这一功能随着派阀选举功能和筹集政治资金功能的下降逐渐增强。

  派阀功能变化容易产生两大误区:(1)新选举制度实施后,有人认为党内斗争基本结束。如前所述,派阀的选举功能下降,在提名候选人时很少见到派阀的活动,派阀间的合作加强,但这并不意味着派阀间的斗争完全消失。由于自民党在每一选区只能推出一名候选人,各个派阀都希望安排自己的成员,派阀间斗争仍然很激烈。同时,围绕着职位分配问题,各派都虎视眈眈、各不相让。只要派阀存在,自民党内的斗争就不会消失。(2)派阀的规模会越来越小。由于派阀与其成员的纽带放松,派阀对成员的约束力减弱,成员的离心力增强,容易导致派阀的规模越来越小,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派阀并未因此而萎缩。首先,没有事例证明派阀放弃吸收新的成员,事实上,派阀仍在招兵买马,补充实力。桥本派从1993年的第三大派阀一跃成为大派阀,到2001年小泉首相任期内仍保持大派的地位。其次,随着派阀职位分配功能的存在,派阀的联合扩大成为可能。中选举区制下,派阀是一个组织严密、紧密团结的小团体,派阀的成员很少有转派的可能,派阀之间互相对峙,关系紧张,派阀间的合并是根本不可能的。在小选举区制下,不同派阀的候选人不用担心在同一选区遭遇,而且派阀越大在职位分配时获得的好处越多,政治的天平就会偏向他们,这种诱惑使得两派合并成为可能。

  1999年3月18日,江藤一龟井派就是由从三冢派中分裂出来的18名成员组成的龟井派和中曾根派合并而成的,双方抱着成为自民党内为重要的派阀的共同目标而携手并肩。

  结论综上所述,在中选举区制下,派阀选举功能和职位分配功能的发挥,是自民党活力的源泉。派阀在选举中积极参与提名,遵循现职优先原则,提供选举支持;在职位分配时,奉行“派阀均衡”和“年功序列”原则,使自民党的政治运作既激烈又有序。实行小选举区制后,派阀选举斗争从台前搬到了幕后,派阀间合作趋势加强,派阀的选举功能大大下降,但是围绕职位分配问题,派阀更好地起到了“职位分配压力集团”的作用。通过对上述1994年选举制度改革前后自民党派阀的功能比较研究可以看出,派阀在功能调节之后继续存在,继续起着为自民党输血打气的作用。

  派阀功能转换、继续生存的现实,既有上述的选举制度的因素,又源于日本社会的文化传统。日本社会是由无数个相对封闭的小团体组成的,集团内部讲究下级对上级的忠诚和等级观念。派阀实际上就是一个个独立的小团体,派阀内的等级关系、庇护与被庇护的关系,是日本社会政治结构的缩影,是扎根于曰本社会的土壤之上的,所以派阀不会突然消失。

  在国外学术界中关于派阀存在有文化决定论和制度决定论两种观点。文化决定论者认为派阀是日本文化的特色,日本的社会结构决定了派阀的普遍性与长期性,选举制度改革对派阀基本上产生不了什么影响。制度决定论者认为,派阀与文化传统无关,它是中选区制的副产品。自民党的成员参加派阀是为了竞选,为了仕途,而且从战后派阀的数量看,它是与中选区制下政党在每一个选区所能推举的候选人的大数量相一致的。派阀继续存在的事实证明了派阀作为日本社会母体上的枝芽的生命力的盥强性,它没有因为选举制度的改变而结束其政治生命,从而肯定了文化决定论的合理之处,否定了制度决定论者关于制度决定派阀命运的论调。派阀功能变化的事实证明:伴随着选举制度的改变,派阀又以新的姿态活跃于政治舞台上,从而肯定日本选举制度改革前后浪阀功能比较了制度决定论者关于制度对派阀产生影响的观点,否定了文化决定论者的派阀只受文化决定,不受包括选举制度在内的其他因素影响的观点。文化决定论者把派阀看成是静止不动的,它只能解释派阀为什么存在,而不能解释自民党的派阀为什么与其他党的派阀不同,派阀的功能为何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因此,派阀受文化和制度双重因素的影响,在小选举区制实行后不但没有元气大伤、功能下降,更没有消失,它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及时地调整其功能,使它的活力从另一个方面展现出来,派阀继续在政党政治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C责任编辑:韩铁英)③④⑤⑥木二郎「自民党派轾」、株式会社社、1990年8月、60、61、63、197.⑦⑩福井治弘:《日本自由民主党及其政策的制定》,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井芹浩文「派轾再成」、中央公社、1988年、136、129.

图片
脚注栏目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2-2013 博山消防泵,博山水泵厂家——淄博博山华杰水泵厂